更新時間:2016-02-28 15:44:33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花姓的來源_花姓起源_花姓的來歷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后代,屬于音訛改姓為氏。據史籍《百家姓》注:花氏“系出華氏,古無花字,
通作華。后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氏者。”清朝學者段玉載在《說文解字·華注》中注釋道:“花字起于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在文獻《中國姓氏起源》中記載:“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且由于兩者的發(fā)音是相近的,因此改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后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qū)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漪枯,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氏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qū)別。”
除史籍《述異記》、《通志》、《氏族》等載有南北朝時期有個民俗傳說的著名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fā)現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當時唐朝有一倉部員外郎,名叫花季睦,是最早出現在史書記載中的歷史人物,之后出現了大將軍花敬定等人;ㄊ献迦舜蠖嘧鸱罨灸罏榈眯帐甲。
源流二
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時期婆利婆利國與訶陵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ㄊ系钠鹪矗跉v代典姓氏籍中記載皆
不詳,傳說較多。宋朝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有花敬定,成都猛將有花卿,宋有尚書郞花尹。并引用《姓苑》的記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而南北朝著名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上也確實記載:“花氏源于何姓。”至于何氏為什么改為花氏?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近有學者說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改為花氏的。實際上,在魏、晉朝以前,漢文字中幾乎沒有花字,只用蘤字,后按同音字通用華字。
在典籍《唐韻古音》中考證:“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閑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fā)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通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為花者?继涞凼脊舛耆鲁踉煨伦智в,頒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而據本書考證,關于“讀音相近而出何氏”之說有得商榷:今音“花”、“何”二字,一為開口音,一為嘬口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音近”。而在隋、唐時期,“花”字讀音為“hē(ㄏㄜ)”,即“訶”,在各類音韻學典籍中常用“訶”字協助注音,偶用“呵”字注音者。而“訶”這個姓氏確有,出自隋、唐時期官稱以及訶陵國。在史籍《隋書·婆利國傳》中,就記載有:“官曰獨訶邪拏,次曰獨訶氏拏。”婆利婆利國,就是今天的文萊達魯薩蘭國,簡稱文萊。獨訶邪拏,就是其時國中宰相;而獨訶氏拏,則是一般大臣的統(tǒng)稱。在隋煬帝楊廣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婆利婆利國曾遣使朝貢,以后遂絕,但臣子國人常有往來通商者,留居東南沿海地區(qū)者,按漢俗以官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今福建漳州仍有其后裔子孫,稱訶氏、花氏,讀音作hē(ㄏㄜ)。
在《唐書·地理志》中也記載有地名:“廣州東南海中有訶陵國。”按史籍《新唐書》的記載,“訶陵國有文字,有星歷,王居阇婆城,其祖延吉東遷至婆露伽斯城,屬國二十八。”訶陵國,就是唐朝佛教史冊中所記載的訶陵洲:“益州成都僧人會寧于唐高宗李治麟德中期(公元664~665年)泛舶至訶陵洲停住三年,與訶陵國多聞僧若那跋陀羅共同譯出《大般涅槃經》后,令小僧運期赍經送歸唐王朝京師長安,唐高宗大喜,特贈小絹數百匹,重詣訶陵,將贈品報與若那跋陀羅。”訶陵國,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后兩國密切佛教往來,互通商埠,有大量的訶陵國人留居唐朝時期的中原、沿海地區(qū),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稱訶氏、花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福建泉州、海南瓊州、廣西北海等地區(qū)仍有其后裔子孫。
該支花氏的正確讀音作hē(ㄏㄜ),今音訛讀作huā(ㄏㄨㄚ)亦可。
源流三
源于女真族,出自宋、金時期女真孛術魯·久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時期,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范用吉改為花氏,其后代子孫穗世代稱花氏至今。范用吉,本名為孛術魯·久住,女真族孛術魯氏。孛術魯·久住起初歸入南宋,在北伐主帥、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他以聰慧計謀擅長,故更漢族姓名為范用吉。趙范因他姓范,觸了自己的名諱,因而時常斥之,但范用吉猶應對如故。趙范良久方悟,發(fā)現他所處之事與自己的意愿非常相符,遂擢升其為親信,言聽計從,略不加疑,并易其姓氏為花氏,并晉升他為太尉,派去鎮(zhèn)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今已淹沒在丹江水庫之下),此后稱花用吉。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農歷3月,花用吉殺了均州長吏,送錢糧于蒙古軍,遂因而北歸于蒙古大元帥孛兒只斤·窩闊臺帳下。不料,花用吉自己的家人卻誣告他是南宋奸細,欲反叛,因此被一直十分嫉妒他的同列(歸順蒙古的女真官員)不加甄別,即借機所害。
在花用吉被殺害后,其后裔子孫以其宋趙皇家所賜之漢姓“花”為姓氏,世代稱花氏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富珠哩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富珠哩氏,亦是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孛術魯部,以姓為氏,滿語為Fujuri Hala,世居富珠理,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元朝時期,孛術魯部族人即有改漢姓者,到明末清初以后多冠漢姓為花氏、魯氏、范氏、富氏等,花氏一族與第四個淵源中的孛術魯·久。ǚ队眉⒒ㄓ眉┯忻芮嘘P聯。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額玉特氏,亦稱額岳特氏,世居察哈爾。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yot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額玉特氏多冠漢姓為花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中的記載:“花氏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一帶。”
源流七
源于傣族,出自明朝時期云南土著傣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地方官府將世居云南地區(qū)的傣族按其生活習性和衣著劃分為花傣、旱(山)傣、水傣;ù,亦稱花腰傣的簡稱,主要是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以衣著為表征的一種傣族稱謂(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艷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自唐朝以來,傣族已自稱“傣”;ㄑ龅拿Q最早見于清朝,當時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大百夷”;將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稱為“水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就稱為“花擺夷”。據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撰著的《新平縣志·民族》中記載:擺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擺、旱擺、花腰擺、苦菜花擺四種。其文中所提的“擺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內紅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當地的老百姓還一直延續(xù)著這種叫法。
在花傣的族人中,有在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以民族稱謂流改為漢姓花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花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已經名列第二百八十五位,人口約二十二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13%左右。
據史籍《姓苑》上的記載,花氏起源于何氏,至于為什么改為花氏,已經不可考。有說法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諧音改氏,不過此說在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
花姓于正史出現是在唐代,除驍通過人,曾討平四川段子璋謀反,而大詩人杜甫所贊美的上元年間的名將敬定外,尚有《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的倉部員外郎花季陸。據《姓氏考略》所載,花姓望出東平,望即郡望或地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說明花姓之發(fā)祥也應在今山東東平縣,換言之,后世各地的花姓人家,很可能都是從該地繁衍出去的。
唐末五代時期,北方動蕩,民不聊生,北方民眾南遷甚眾,花姓亦概莫能外,他們播遷于四川、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宋元之際,花姓除遍及北方大部分省份外,在江南之地的分布已日趨擴大,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均有花姓入居。
明初,山西花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此后花姓逐漸播及廣西、云南、貴州以及北方之遼寧,并有沿海之花姓入遷臺灣。
清康乾年間以后,山東等地之花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北三省及內蒙之東北區(qū)。
清嘉慶年間以后,繁衍于貴州貴陽的花姓甲第連翩,榮登龍虎榜,極大的壯大了西南花姓的聲望。
如今,花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花姓約占全國漢族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花姓后裔分布于蘇、魯、豫、皖、冀等地;ㄐ盏膩碓確花姓起源_花姓的來歷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后代,屬于音訛改姓為氏。據史籍《百家姓》注:花氏“系出華氏,古無花字,
通作華。后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氏者。”清朝學者段玉載在《說文解字·華注》中注釋道:“花字起于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在文獻《中國姓氏起源》中記載:“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且由于兩者的發(fā)音是相近的,因此改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后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qū)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漪枯,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氏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qū)別。”
除史籍《述異記》、《通志》、《氏族》等載有南北朝時期有個民俗傳說的著名女英雄花木蘭外,正史上發(fā)現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當時唐朝有一倉部員外郎,名叫花季睦,是最早出現在史書記載中的歷史人物,之后出現了大將軍花敬定等人;ㄊ献迦舜蠖嘧鸱罨灸罏榈眯帐甲。
源流二
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時期婆利婆利國與訶陵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ㄊ系钠鹪,在歷代典姓氏籍中記載皆
不詳,傳說較多。宋朝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有花敬定,成都猛將有花卿,宋有尚書郞花尹。并引用《姓苑》的記載:“花氏出<姓苑>,出自何氏。”而南北朝著名學者何承天在《姓苑》上也確實記載:“花氏源于何姓。”至于何氏為什么改為花氏?卻沒有任何可蒸之辭。近有學者說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改為花氏的。實際上,在魏、晉朝以前,漢文字中幾乎沒有花字,只用蘤字,后按同音字通用華字。
在典籍《唐韻古音》中考證:“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閑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fā)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通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為花者?继涞凼脊舛耆鲁踉煨伦智в啵C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而據本書考證,關于“讀音相近而出何氏”之說有得商榷:今音“花”、“何”二字,一為開口音,一為嘬口音,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音近”。而在隋、唐時期,“花”字讀音為“hē(ㄏㄜ)”,即“訶”,在各類音韻學典籍中常用“訶”字協助注音,偶用“呵”字注音者。而“訶”這個姓氏確有,出自隋、唐時期官稱以及訶陵國。在史籍《隋書·婆利國傳》中,就記載有:“官曰獨訶邪拏,次曰獨訶氏拏。”婆利婆利國,就是今天的文萊達魯薩蘭國,簡稱文萊。獨訶邪拏,就是其時國中宰相;而獨訶氏拏,則是一般大臣的統(tǒng)稱。在隋煬帝楊廣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婆利婆利國曾遣使朝貢,以后遂絕,但臣子國人常有往來通商者,留居東南沿海地區(qū)者,按漢俗以官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今福建漳州仍有其后裔子孫,稱訶氏、花氏,讀音作hē(ㄏㄜ)。
在《唐書·地理志》中也記載有地名:“廣州東南海中有訶陵國。”按史籍《新唐書》的記載,“訶陵國有文字,有星歷,王居阇婆城,其祖延吉東遷至婆露伽斯城,屬國二十八。”訶陵國,就是唐朝佛教史冊中所記載的訶陵洲:“益州成都僧人會寧于唐高宗李治麟德中期(公元664~665年)泛舶至訶陵洲停住三年,與訶陵國多聞僧若那跋陀羅共同譯出《大般涅槃經》后,令小僧運期赍經送歸唐王朝京師長安,唐高宗大喜,特贈小絹數百匹,重詣訶陵,將贈品報與若那跋陀羅。”訶陵國,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后兩國密切佛教往來,互通商埠,有大量的訶陵國人留居唐朝時期的中原、沿海地區(qū),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稱訶氏、花氏,世代相傳至今。今福建泉州、海南瓊州、廣西北海等地區(qū)仍有其后裔子孫。
該支花氏的正確讀音作hē(ㄏㄜ),今音訛讀作huā(ㄏㄨㄚ)亦可。
源流三
源于女真族,出自宋、金時期女真孛術魯·久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時期,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范用吉改為花氏,其后代子孫穗世代稱花氏至今。范用吉,本名為孛術魯·久住,女真族孛術魯氏。孛術魯·久住起初歸入南宋,在北伐主帥、南宋皇族閩沖郡王趙范屬下。他以聰慧計謀擅長,故更漢族姓名為范用吉。趙范因他姓范,觸了自己的名諱,因而時常斥之,但范用吉猶應對如故。趙范良久方悟,發(fā)現他所處之事與自己的意愿非常相符,遂擢升其為親信,言聽計從,略不加疑,并易其姓氏為花氏,并晉升他為太尉,派去鎮(zhèn)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今已淹沒在丹江水庫之下),此后稱花用吉。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二年(公元1233年)農歷3月,花用吉殺了均州長吏,送錢糧于蒙古軍,遂因而北歸于蒙古大元帥孛兒只斤·窩闊臺帳下。不料,花用吉自己的家人卻誣告他是南宋奸細,欲反叛,因此被一直十分嫉妒他的同列(歸順蒙古的女真官員)不加甄別,即借機所害。
在花用吉被殺害后,其后裔子孫以其宋趙皇家所賜之漢姓“花”為姓氏,世代稱花氏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富珠哩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富珠哩氏,亦是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孛術魯部,以姓為氏,滿語為Fujuri Hala,世居富珠理,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元朝時期,孛術魯部族人即有改漢姓者,到明末清初以后多冠漢姓為花氏、魯氏、范氏、富氏等,花氏一族與第四個淵源中的孛術魯·久。ǚ队眉⒒ㄓ眉┯忻芮嘘P聯。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額玉特氏,亦稱額岳特氏,世居察哈爾。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yot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額玉特氏多冠漢姓為花氏。
源流六
源于回族,出自,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中的記載:“花氏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一帶。”
源流七
源于傣族,出自明朝時期云南土著傣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明朝時期,地方官府將世居云南地區(qū)的傣族按其生活習性和衣著劃分為花傣、旱(山)傣、水傣;ù,亦稱花腰傣的簡稱,主要是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兩縣的以衣著為表征的一種傣族稱謂(傣雅、傣灑、傣卡、傣仲)的一種稱謂。因其服飾古樸典雅、雍容華貴,特別是服飾的腰部彩帶層層束腰,挑刺絢麗斑斕的精美圖案,掛滿艷麗閃亮的櫻穗、銀泡、銀鈴而名之為“花腰傣”。自唐朝以來,傣族已自稱“傣”。花腰傣的名稱最早見于清朝,當時將“百夷”記載為“擺夷”,把德宏州為主的傣族為“旱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大百夷”;將西雙版納州一帶的傣族稱為“水擺夷”,明朝時期則稱為“小百夷”;居住在紅河中游的傣族就稱為“花擺夷”。據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撰著的《新平縣志·民族》中記載:擺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擺、旱擺、花腰擺、苦菜花擺四種。其文中所提的“擺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內紅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當地的老百姓還一直延續(xù)著這種叫法。
在花傣的族人中,有在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以民族稱謂流改為漢姓花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花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已經名列第二百八十五位,人口約二十二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13%左右。
據史籍《姓苑》上的記載,花氏起源于何氏,至于為什么改為花氏,已經不可考。有說法是因為讀音相近,因此才諧音改氏,不過此說在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
花姓于正史出現是在唐代,除驍通過人,曾討平四川段子璋謀反,而大詩人杜甫所贊美的上元年間的名將敬定外,尚有《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的倉部員外郎花季陸。據《姓氏考略》所載,花姓望出東平,望即郡望或地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說明花姓之發(fā)祥也應在今山東東平縣,換言之,后世各地的花姓人家,很可能都是從該地繁衍出去的。
唐末五代時期,北方動蕩,民不聊生,北方民眾南遷甚眾,花姓亦概莫能外,他們播遷于四川、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宋元之際,花姓除遍及北方大部分省份外,在江南之地的分布已日趨擴大,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均有花姓入居。
明初,山西花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此后花姓逐漸播及廣西、云南、貴州以及北方之遼寧,并有沿海之花姓入遷臺灣。
清康乾年間以后,山東等地之花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北三省及內蒙之東北區(qū)。
清嘉慶年間以后,繁衍于貴州貴陽的花姓甲第連翩,榮登龍虎榜,極大的壯大了西南花姓的聲望。
如今,花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遼寧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花姓約占全國漢族花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花姓后裔分布于蘇、魯、豫、皖、冀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