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2-29 10:40:10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穆姓的來源_穆姓起源_穆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穆(mù)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屬于以謚號為氏。“穆”,是古代帝王諸侯逝世后的謚號,是“布德執(zhí)義,中情見貌”的意思(賢良,和氣)。按周禮規(guī)定的宗廟制度,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系由子傳,因此“穆”還具有“血脈世系延傳”之意。春秋時期,宋國有國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后由其弟子和繼位,執(zhí)政九年,臨死時遺詔傳位給宋宣王的兒子與夷,而讓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去做事。子和逝世后,與夷繼位,即宋烈日殤公。因?yàn)樽雍驮谧鼍鲿r賢良和氣,所以宋烈日殤公給叔叔子和加封謚號“穆”,史稱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穆氏;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和氏,世代相傳至今。由于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故該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史稱穆氏正宗。
穆氏族人大多尊奉宋穆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藏族”,是漢語的稱謂,在藏語中稱為“博”,藏民族自稱為“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別有不同的稱謂,西藏阿里地區(qū)的藏族自稱為“兌巴”,西藏日喀則地區(qū)的藏族自稱為“藏巴”,西藏拉薩地區(qū)的藏族自稱為“衛(wèi)巴”,四川西部地區(qū)的藏族自稱為“康巴”,而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區(qū)的藏族則自稱為“安多娃”。藏語依其分布地區(qū)分為衛(wèi)藏語、康藏語、安多藏語三個主要的方言體系。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jù)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由于草原遼闊,水草肥美,生產(chǎn)多以牧業(yè)為主。在很古老的時代,藏族人民就有表示自己血緣關(guān)系的姓氏。據(jù)著名的藏族學(xué)者扎西奇寺智貢巴倉三世(甘肅夏河拉卜楞寺活佛世系)丹巴然吉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撰著的《安多政教史》中記載,原始的藏族人民居住在今西藏雅魯藏布江南岸澤當(dāng)一帶的雅隆地區(qū),后分衍成為賽氏、穆氏、黨氏、東氏四個大的氏族部落,后又逐漸加上札氏和珠氏,總共形成了六個基本氏族部落。這就是藏族本民族在早期形成時的原始部落稱謂,也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統(tǒng)稱古代藏族的“六大貴族姓氏”。
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稱之一,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鮮卑族,出自鮮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八族”之首為丘穆陵氏,即鮮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為北魏王朝貴族之首。
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于洛陽,定居中原以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為漢姓穆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滿語為Cuijuk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穆氏、崔氏、劉氏等。
⑵.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滅里吉歹氏族,通古斯語為“Morcit”,源出巴爾虎蒙古,世居扎魯特、喀爾喀地區(qū)。明清之際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其首領(lǐng)率巴爾虎族人萬余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到了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jīng)滿清王朝庭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在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時候,他們自己獨(dú)豎一旗,自稱“蒙古九旗”。后取原姓氏的首字諧音漢字為穆氏、秦氏、孟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刈迥率,主要來自穆斯林伊斯蘭教經(jīng)名首音,如經(jīng)名“穆薩”、“穆罕默德”、“穆罕麥”、“穆八剌沙”都可取“穆”。例如在元朝時期,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的后裔大多改為漢姓穆氏。此外,在清朝時期歸附的回回呢牙咱木,任職內(nèi)務(wù)府,后也改漢姓為穆氏,遂為穆氏回族的又一支。
回族中的穆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和京津一帶。
源流六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郭佳氏,滿語為Gogiya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蓋州(今遼寧蓋州)、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郭氏。該氏族著名人物為郭佳·穆彰阿,鑲藍(lán)旗滿洲人,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進(jìn)士,累官至侍郎、尚書,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拜文華殿大學(xué)士。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時期,郭佳·穆彰阿極力主降,反對抵抗,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郭佳·穆彰阿仕宦四十余年,門生故吏遍布京師內(nèi)外,時稱“穆黨”,清咸豐皇帝即位后,郭佳·穆彰阿被革職。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穆氏。
(2).滿族穆察氏,亦稱譚木查氏,滿語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等地,后多冠漢姓為穆氏。
(3).滿族穆齊氏,亦稱穆濟(jì)氏,源出遼國時期的庫莫奚部族,在金國時期為女真梅知部,滿語為Muki Hala,世居鄂漠和索羅(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部),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穆氏。
(4).滿族穆雅氏,滿語為Muya Hala,漢義“秸”,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所冠漢姓即為穆氏。
(5).滿族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源出遼國時期五國部之一的抹拈部,以部為姓,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穆氏、孟氏、秦氏。
(6).滿族穆達(dá)齊氏,滿語為Mudaci Hala,世居瓦爾納哈(今新疆阿克蘇),所冠漢姓為穆氏。
(7).滿族穆爾察氏,亦稱穆爾扎氏、穆爾禪氏,滿語為Murca Hala,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qū))、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nèi)阿庫里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穆氏。
(8).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氏族(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穆氏、烏氏、吳氏、蘇氏、關(guān)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9).滿族葉穆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業(yè)速布部落,滿語為Yem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赫爾東(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處)、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穆氏、葉氏等。
源流七
源于鄂溫克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鄂溫克族穆魯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ru Hala,漢義“梁”。
清朝中葉以后,鄂溫克族、滿族穆魯氏多冠漢姓為穆氏。
遷徙分布
穆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六位,人口約五十五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34%左右。
穆姓的遷徙始于春秋時期。公元前609年,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國,四處流亡,穆姓自此開始向全國遷徙繁衍。后來在楚國、魯國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有一個同窗好友姓穆,史稱穆生,一直在楚國內(nèi)任中大夫,深受劉交的器重,這說明秦末漢初時期,穆姓已從中原遷至華東地區(qū)。當(dāng)然,也有不少穆生后裔在中原地區(qū)繁衍下來,民國時的《許昌縣志》記載,漢朝穆生的后裔散居在許昌各鄉(xiāng)。北魏時期穆姓家族又開始了一個遷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由原來的丘穆陵氏改為穆姓,但北魏時期穆姓的遷徙卻不能只從孝文帝改革時算起。因?yàn)榍鹉铝晔显诒蔽菏且粋大姓,該族人一直跟隨北魏皇族東征西討,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時,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許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為穆姓后,穆姓也隨之遍及北魏所轄境內(nèi)。唐朝的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目為四個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當(dāng)時的侍御史穆寧所創(chuàng),而由他的四個兒子發(fā)揚(yáng)光大。宋朝之后,穆姓的遷徙范圍更加廣泛。
當(dāng)今中國穆氏族人廣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nèi)蒙古、湖南、廣東、云南、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