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1 13:18:43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眭姓的來源_眭姓起源_眭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起源一
眭姓起源,史籍曠如,而民間口頭傳說中眾說紛紜,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點。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xiāng)人眭喜良所述,與同鄉(xiāng)長者《眭氏歷史考證》撰者已故鳳鳴先生所述又不同,茲錄如下,聊備一說,以待暇日詳考。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xiāng)當?shù)赜胁簧傩枕醯。在老家眭字讀“sui”和字典音同。傳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小王朝叫“圭(讀gui)王朝”,因事要滿門抄斬,很多人跪在河邊,執(zhí)法官問誰姓“圭”,有智者目視河水急中生智說自己姓“sui”,因山西昔陽人把“水shui”讀作“sui”。目視水故在“圭”字前面加目,目視水故取“sui”音,很多人從之,躲過一劫。據(jù)當?shù)乩先酥v,東冶頭鄉(xiāng)還有一處廢墟,名叫“殿圪臺”是“圭王朝”古宮殿舊址,聽說還有石碑出土,是否確切,沒有考證。也算是“眭”起源的一種說法。估計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因當?shù)赜衅咴率宄?ldquo;面楊”的習俗,說宋朝楊六郎掃北,所到之處屠殺頗多,故當?shù)厝藢罴液葜牍,用白面作成人的模樣,蒸熟食之。這一傳說和習俗與中國傳統(tǒng)的對楊家持褒獎態(tài)度不同,恐怕事出有因。而楊六郎屠殺的多是北方民族,由此推斷眭姓一族來自北方一說倒也成立。
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白狄古肥子國君主隗綿皋之后,屬于避難改字為氏。諸多姓氏史籍記載:戰(zhàn)國時期,有趙國大夫食采于原肥子國故地睦邑(今山西昔陽東冶頭鎮(zhèn),一說浙江淳安),因以為姓氏,稱睦氏。其實,在該類姓氏史籍中,均是將“眭”字誤寫為“睦”字、或“睢”字,后以訛傳訛,“產(chǎn)生”出了兩個字形相似的“睦氏”和“睢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眭,趙大夫食采眭邑,因以為氏”。另有一說謂戰(zhàn)國時,肥子國(山西省太原以東)國君姓圭,其子孫因怕受侵軋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梢婍跣赵缭2500年之前即已形成。眭氏族中,曾有“明經(jīng)知數(shù),卻詔出關”一聯(lián),褒揚的是漢代眭弘,以明經(jīng)出任議郎。北魏的眭夸義卻詔書而暗潛出關,保持其高潔的節(jié)操。 丹陽之有眭姓,始于南唐。據(jù)《丹陽縣志》(光緒版)記載,丹陽眭姓第一人(亦即始遷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趙州高邑(河北高邑縣)人。為南唐進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間任常州刺史。他膽識過人,為政寬簡,治績顯著。至后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稱藩于周,令昭符為南唐進奏使,置邸大梁(開封市)。后主李煜嗣位,又屢次委昭符為進奏使,斡旋于金陵、大梁之間。作為使節(jié)之臣,眭昭符盡忠職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祿,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懼,始終不辱使命,北人甚為敬重。南唐亡后,他懷念故國,恥作宋臣,挈家下來到丹陽,卜居于城南的董莊(橫塘鎮(zhèn)眭巷村東),開辟了丹陽眭氏一脈。通過長期的繁衍發(fā)展,逐漸躋身于本邑望族之列。眭氏宗人在丹陽陣容龐大,僅以“眭”字命名的村莊就多達8個,不帶“眭”字而實際上為眭氏族居的村莊更多,主要分布在橫塘、延陵、開發(fā)區(qū)、里莊、呂城、陵口、麥溪、珥陵和云陽等鎮(zhèn)。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陽眭氏修訂了《眭氏宗譜》,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續(xù)修。 千百年來,眭氏族中賢人頗多,漢代有符節(jié)令眭弘,三國時有農(nóng)民義軍首領眭固、北魏有中郎將眭夸等知名于世!吨袊嗣筠o典》共錄眭姓名人4個,竟有2個是丹陽人!督K藝文志?鎮(zhèn)江卷》錄眭姓8人,全是丹陽籍!兜り柨h志》(光緒版)中載眭姓進士、貢士、舉人等竟達40余名。明代有戶部員外郎眭纮、翰林院檢討眭石、武略將軍眭憲、武毅將軍眭嘏;清代有監(jiān)察御史眭朝棟、畫家眭石亭等。丹陽城內(nèi)燕子巷舊有一座規(guī)模頗大的眭氏宗祠,廳柱上掛有一副楹聯(lián):“西漢家聲遠,南唐世澤長”,對眭姓歷史上極有影響的兩個人物:西漢符節(jié)令眭弘和南唐進奏使眭昭符作了褒揚。
1990年10月,東冶頭鎮(zhèn)出土了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鐫刻的《眭讓立墓碑》,其碑文曰:“眭為天下之著姓也,世居大鹵、樂平、東山、靜陽。”東冶頭村,即明朝嘉靖年間由靜陽村分立而成。該其地還有一通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郭氏墓碑,碑文云:“前有昔陽之泊,北望肥子古城。”可見,民間傳說確實,且已有悠久的歷史了,該地當為晉昭公安置肥子綿皋的奉祀之所在。眭氏(睦氏)族人大多尊奉隗綿皋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眭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五百十二位,其字阿的睢氏名列第九百位,字訛的睦氏名列第一千七百零二位,多以趙郡、丹陽、零陵、太原為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鎮(zhèn)江市丹陽市、常州新北區(qū)、武進區(qū)、金壇市、揚州市,陜西省的澄城縣,湖南省的永州市零陵區(qū)、寧遠縣、祁陽縣、衡山市、岳陽市、益陽市安化縣、婁底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梅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晉中市昔陽縣、陽泉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趙縣、高邑縣、贊皇縣、保定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銀川市、靈武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永新市、贛州市、南康市、吉安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宜賓市、綿陽市江油市、德陽市,福建省的福州市,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廣東省的深圳市,重慶市忠縣,北京市,上海市,臺灣省,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均有眭氏以及字訛形成的睦氏、睢氏族人分布。
眭氏,宋版《百家姓》未錄此姓,然其成姓已久。眭姓地望為趙郡,實為今河北高邑、趙縣一帶。這里恰恰是先秦時期鮮虞國和中山國的疆土。據(jù)《左傳》,肥、鼓二國,皆為鮮虞附屬,同為白狄之別種。江蘇省丹陽之眭姓,始于南唐。據(jù)《丹陽縣志》(光緒版)記載,丹陽眭姓第一人(亦即始遷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趙州高邑(河北高邑縣)人。為南唐進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間任常州刺史。他膽識過人,為政寬簡,治績顯著。至后周顯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稱藩于周,令昭符為南唐進奏使,置邸大梁(開封市)。
明景泰六年(1455年),丹陽眭氏修訂了《眭氏宗譜》,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再次續(xù)修。千百年來,眭氏族中賢人頗多,漢代有符節(jié)令眭弘,三國時有農(nóng)民義軍首領眭固、北魏有中郎將眭夸等知名于世!吨袊嗣筠o典》共錄眭姓名人4個,竟有2個是丹陽人。《江蘇藝文志.鎮(zhèn)江卷》錄眭姓8人,全是丹陽籍!兜り柨h志》(光緒版)中載眭姓進士、貢士、舉人等竟達40余名。眭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