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1 13:25:23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艾姓的來源_艾姓起源_艾姓的來歷
歷史發(fā)展
主要源流
漢族艾姓起源
遠古時期發(fā)明艾刀的氏族,以艾為氏 。
輔佐夏朝少康帝中興夏朝的大臣汝艾,因其功高,少康帝賜姓艾,汝艾為文字記載的艾姓得姓始祖] 。
商朝修水艾侯國,其子孫以國君姓為氏。
湯陰艾國最后一任侯爵的子孫以故國名“艾”為氏[ 。
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的第6世孫季梁(孔子之叔),隱居于齊國艾陵(今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東南),更姓改名,以隱居地名艾為氏,以原姓孔為名,取名艾孔。后世以艾為姓[3] 。
春秋吳王僚之子慶忌于公元前515年避難于艾城(一說是吳國的艾邑—今江西省修水縣,一說是衛(wèi)國艾城,可能是今河南省湯陰縣),其子孫中的一支以其避難地地名艾為氏[3] 。
少數(shù)民族艾姓起源
北魏鮮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為艾姓 。
回鶻族愛里八都魯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率部歸順宋朝,并改愛姓為艾姓,取名艾忠孝[。
回族艾姓主要來自經(jīng)名(即回族人名字)首音,如歸附清朝的回族人艾布巴克,其后裔以艾為姓 。
滿族愛新覺羅氏、西林覺羅氏、愛義氏、愛渾(璦琿)氏有改為艾姓者[4] 。
蒙古族艾姓源于蒙古族“艾日尹古特”姓氏的第一字。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彝族絞姓于1872-1873年期間改為愛姓,后演繹為艾姓。
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白族、瑤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壯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民族亦有以艾為姓氏[3] 。
外來民族艾姓起源
留居中國的猶太人中有艾姓,如北宋中期(1050年前后)來華經(jīng)商、后定居于國都汴梁(今開封市)等地的猶太人中有艾姓[5-6] 。
元朝中后期至順年間任裕州(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達魯花赤的中東波斯回族艾米那后世以艾為姓。
遷徙分布
艾姓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族人最初分布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和江西修水一
帶。秦漢以后,有艾氏族人遷徙到今甘肅臨洮、天水和河南平輿、洛陽等地,逐漸成為當?shù)氐耐。北魏時,在漢化改革的推動下,由去斤氏改姓而來的艾氏族人遷徙到北魏新都洛陽(今屬河南),與當?shù)匕杖巳诤显谝黄,使河南郡的艾姓家族更加枝繁葉茂,鼎盛一時。隋唐時期,艾氏家族已繁衍到今北方諸省。唐末五代之際,艾姓族人為躲避戰(zhàn)亂向南遷徙,定居在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并有遠徙到今福建者。宋元時,艾姓族群在今南部省份繁衍開來,今四川、云南、廣東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均有艾姓人人遷。明初,艾姓族群作為洪洞大槐樹(今屬山西)遷民最大的族群之一,被分遷到今陜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嗣后又有今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的艾姓人遷徙到臺灣。清朝時,今山東等地的部分艾姓隨“闖關(guān)東”的風潮前往今東北三省謀生,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流域。民國時,艾姓人在全國分布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