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1 16:50:46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浦姓的來源_浦姓起源_浦姓的來歷
歷史發(fā)展
姓氏淵源
淵源一
出自姜姓,是西周時期姜太公的后代。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后人有奔于晉國的,做了晉國大夫。因為被封于浦,于是以浦作為姓氏,稱為浦氏。
淵源二
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舜帝裔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相傳,在夏王朝時期,舜帝的裔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據(jù)說是當?shù)匾允a(chǎn)蒲草而得名。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蒲氏,其后人中有因避難而去“艸”部首改稱浦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淵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少昊氏支裔皋陶的后代,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皋陶是傳說中的少昊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lǐng)之一,主要活動在奄地一帶(今山東曲阜)。虞舜執(zhí)政時期,皋陶曾擔任負責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稱。大禹繼舜為帝后,皋陶亦繼續(xù)受到重用。春秋時期,在今江淮一帶有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小諸侯國,史稱“群舒”。這些小國都是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時所建的封國,皆為子爵小諸侯國。群舒諸國起先在周惠王姬閬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國所攻取,后又在周襄王姬鄭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國與徐國之間爆發(fā)的大規(guī)模“婁林之戰(zhàn)”中,乘機脫離徐國控制而分別復國。
其中,有一著名的舒鳩國,其國地在舒(今安徽舒城),在春秋時期,為楚國控制下的附庸國。
周簡王姬夷三十七年(周靈王姬泄心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晉平公姬彪率諸侯聯(lián)軍攻齊國,楚康王羋昭(熊居)則發(fā)兵攻鄭國以援救齊國。當時,與晉國結(jié)為聯(lián)盟的吳王諸樊便派使臣唆使楚國的附庸國舒鳩叛楚。楚康王當即率領(lǐng)楚軍自鄭國回師至舒鳩國地荒浦(今安徽桐城西北部),責問舒鳩叛楚之故。舒鳩國的公子辨稱并未叛楚,并請求與楚國再次結(jié)盟。楚康王當時欲出兵懲罰其失信,卻被令尹蓮子馮勸阻,因為此時主要的敵人是晉、吳兩國。
周簡王姬夷三十八年(周靈王姬泄心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孫叔敖派侄兒蔿子馮率舒鳩叛楚從吳。楚康王大怒,派令尹子木率楚軍攻舒鳩。吳國發(fā)兵救援,楚軍公子木率右軍先至舒鳩城附近埋伏,由大夫公子強率左軍與吳軍遭遇,未戰(zhàn)即退。吳軍得以穿插至楚左、右軍之間,切斷了兩軍聯(lián)系。公子強為改變不利態(tài)勢,以左軍主力列陣于后,自率少數(shù)部隊誘擊吳軍。吳軍因未發(fā)現(xiàn)楚軍主力,即貿(mào)然向子強進攻,結(jié)果陷入楚軍預設陣地,遭到公子木率右軍主力的突然伏擊,大敗而歸。楚軍乘機攻滅了舒鳩國,其國舒地、荒浦皆成楚國邑地。
舒鳩國滅亡之后,有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以國名、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荒浦氏、舒鳩氏等,后荒浦氏省文簡改為單姓浦氏,舒鳩氏省文簡改為單姓舒氏、鳩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四
源于嬴姓,出自東晉時期氏羌西戎酋長苻洪,屬于以植物名稱為氏。據(jù)史籍《路史》記載,蒲氏出自嬴姓,是古有扈氏的后代,世襲為氏羌西戎的酋長,至東晉時期,有酋長名。
苻洪,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后裔,即歷史上所稱的“氏羌西戎”,苻洪是氐族人,他生于西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其父親懷歸為氐族部落的小帥,家族世為西戎酋長。據(jù)十六國時期《前秦錄》的記載,有扈氏酋長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無姓氏。后因苻洪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高五丈,五節(jié),如竹形”,為時人所異,人們于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后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氏。
淵源五
源于百濟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唐朝時期的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唐太宗李治派方州刺史、大將軍劉仁軌率軍滅朝鮮半島的百濟國之后,遷其降卒至中原內(nèi)地各處,如洋州(今陜西西鄉(xiāng))、江都(今江蘇揚州)等地,其中有一部份遷居位于湖南西部敘水與沅江交匯處的雙龍江地區(qū)(今湖南溆浦),“以歸王化”。
古代,人們將支流注入大江、大湖、以及河流注入大海之處稱作“浦”,溆浦因敘水注入沅江之地而得名。
在這些古百濟族人,后來皆融入漢族,成為唐朝軍隊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后代有以居邑地名位姓氏者,稱浦氏、溆氏,世代相傳至今。
后這些浦氏、溆氏族人又隨左領(lǐng)軍員外大將軍黑齒常之北上征討突厥阿史那·骨篤祿可汗,大多流居在山西忻州一帶,至今在山西省的高平市仍有溆氏街。而留居在溆浦的溆氏族人中,后有改為同音字“胥”為姓氏者。
淵源六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刈迤质希瑩(jù)明朝初期文學家宋港在《宋學士文集》中的記載:“浦君與余同朝,浦君原西域阿魯溫火,其率為仲淵,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
明朝時期,在寧夏固原還有一位專職從事染織行業(yè)的浦氏回回,時人稱“浦回子”,是東穆斯林自歐亞大陸橋遷徙中國西北地區(qū)后,依漢俗自己改稱的漢姓,屬于“西北姓氏”系列。浦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一帶。
淵源七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滿族浦氏,源出滿族“黃金家族”愛新覺羅氏家族的衍支溥氏。
溥氏出自覺羅禪氏世系,滿語為Giolocan Hala。據(jù)史籍《清稗類鈔》、《大清滿籍系錄》中的記載,清朝宗室中人與民間女子私生子,皆不許入皇家玉牒,但賜姓覺羅禪氏另錄籍系,以明確其非正支,后有漢化為溥氏者,依然隸屬于正黃旗滿族。
滿族溥氏家族中人有在清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時,被遷至北京郊區(qū)為農(nóng)自生(今北京順義區(qū)沙嶺鎮(zhèn)一帶),后在乾隆大帝欽排愛新覺羅家族字輩后,其避滿清皇家第十一輩“溥”字之諱而改為同音的浦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浦姓的望族居住在京兆(今天的陜西長安東)。浦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十八位門閥。浦氏起源于山東,得姓始祖為姜尚(姜太公)。根據(jù)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自變稿》的記載,浦氏是洪州人,以水為姓。而根據(jù)史籍《姓氏族譜箋釋》的記載,浦氏采出于浦山氏。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太公之后有浦氏,見蘆若虛刻石記。”又按浦氏家譜中《浦氏由來》考中云:“浦氏羽音,望京兆,出周甫侯后。今安甫之先為呂,故穆王命度作刑號,其篇曰呂刑,亦曰甫刑。宣王時詩曰,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又與申為兄弟國。故平王為其舅申侯遣戍而非及于甫。國亡,子孫如水遂為浦氏。”浦氏到江南無錫在宋,遷錫之祖名鵬飛諱沖。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太谷縣人,桓溫將軍之后,驍勇有將略。宋太祖擢為將。晉朝時期的新吳侯浦欽渡過江南至豫,是東南浦氏的始祖。浦氏發(fā)源于涂河流域,在古代,那條河不叫涂河,而叫涂水,浦氏家族的祖先,便由于居住在涂水之邊,因而“以水為姓”。魏、晉時期,陸續(xù)有浦氏人在歷史上出頭露面。浦氏人大露鋒芒是在明朝。如工詩善畫,是稱“十才子”的浦源,江蘇無錫人,成化年間由進士擢拜監(jiān)察御史,后來出知建寧府;以清廉世節(jié)儉為治,民懷其德的浦鏞,江蘇上元(今江寧)人;嘉靖年間進士及第、學問淵博,好為古人辭,由歸安教諭擢升國子助教,編有《修辭指南》、《詩學正宗》的浦南金,浙江嘉定人;著有《雞窗筆錄》等書,少貧好學,長益刻嘉定人。由這一串姓名,不難想見浦氏在江、浙的盛況。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奪取后周政權(quán),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北宋初年,還存在著荊南、南漢、南唐、吳越和北漢等割據(jù)政權(quán),至公元974年,還存下北漢、吳越、南唐。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北宋決定攻取江南。宋太祖派曹武惠王彬伐江南,沖為副將,統(tǒng)帥大軍十萬南下,由潘美任都監(jiān)、曹翰為先鋒。南唐后主李煜朝歌暮舞,不問政事,結(jié)果國枯民窮,將士無心抵抗。北宋南下的大軍禁止殺掠,深得民心,他們很快渡過長江,這時,北宋逼使吳越王錢弘出兵攻下常州、宜興、無錫、江陰等地后,和北宋大軍會合。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大軍屢敗唐師,唐后主李煜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出降,南唐宣告滅亡。在攻滅南唐的戰(zhàn)斗中,浦鵬飛屢建戰(zhàn)功,宋太祖趙匡胤即敕封浦鵬飛為平南大將軍,命留守吳中錫邑。留守無錫的浦鵬飛勤政愛民,邑境大治。因他喜愛無錫湖山之勝景,就把家眷帶來,定居于無錫華莊之曹澤,在那里辟田開河,興建庭院。年老時卒于鎮(zhèn)署,壽五十五歲。墓葬揚名鄉(xiāng)曹王涇。此墓四面環(huán)水,曲柳高臺,十分壯觀。有其后裔浦映南撰寫《宋始祖平南大將軍墓碑記》。沖子二:晉、皙。無錫浦氏,實際上也是江南浦氏,是由浦鵬飛為始。舊譜云,浦氏傳自宋初。至元末兵亂,兄弟居,散居一州四邑,即為太倉州和無錫、常熟、昆山、嘉善等四邑。在無錫,則又有曹澤、石塘、水南、婁巷和厚橋前澗。其后裔綿綿蕃衍。江浙一帶的浦氏都以浦鵬飛為江南始祖。《錫山浦氏大統(tǒng)宗譜》亦云,浦氏,“浙西江右皆宗之”。浦氏名人,三國時有浦仁裕,明有監(jiān)察御史浦鏞、浦宏、藏書家浦杲,清有學者,蘇州府教授浦起龍,撰有《史通通釋》及《讀杜心解》。今天中國的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浦氏人士較多。例如無錫的一支浦氏,乃宋初將軍浦鵬飛鎮(zhèn)守無錫,率族人定居之后。浦氏望族居于豫章郡,就是現(xiàn)在的江西省南昌一帶。
今天中國的江蘇、上海、浙江一帶浦氏族人較多。浦氏望族居于豫章郡,就是現(xiàn)在的江西省南昌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