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0:15:39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赫姓的來源_赫姓起源_赫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起源一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學(xué)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鹽亭縣的天垣場盤埡村所發(fā)現(xiàn)的盤古王表時發(fā)現(xiàn):赫胥氏,就是約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間的帝王,其世系承傳為:渾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媧氏→伏羲氏→赫胥氏→東戶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啟統(tǒng)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為:倉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陸氏(共五代)→昆侖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約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為:軒轅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陰康氏(共三代)→無懷氏(共六代)→神農(nóng)氏(共八代)。到約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為:黃帝有熊氏(共三代)→顓頊→帝嚳→堯→舜→禹。
赫胥氏,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群落稱謂,是傳說歷史,嚴(yán)格地講,還不是真正姓氏學(xué)意義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蘇氏,則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貴族囚禁之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典籍《荀子·議兵》記載:“紂刳比干,囚箕子,為炮烙刑。”商朝末年紂王因群臣力諫其政,怒而剖殺了王叔比干,還將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來,準(zhǔn)備用炮烙酷刑之,以鎮(zhèn)群臣之口。后因諸多大臣的勸諫,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貴州赫章)。周武王姬發(fā)揮軍滅商后,派人將箕子找回,并向其請教治國之策。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挾四千族眾向北,于公元前1122年建立了朝鮮國,史稱“箕子朝鮮”;映r一直到公元前194年被燕國人衛(wèi)滿所滅,國祚長達九百二十八年。未與箕子同行之商族后裔子孫中,有以箕子之邑“赫邑”為姓氏者,稱赫章氏,后輾轉(zhuǎn)遷徙于陳邑(今河南淮陽),逐漸融合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文化中,后省文簡化為單姓赫氏。
陳氏一族的先祖之一陳叔明之孫、陳志高之子陳才的妻子赫氏,就是箕子后裔赫氏族人。
起源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鐵弗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的首領(lǐng)劉勃勃(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號稱“云赫連天”,建立了夏國,其王族便以赫連為姓氏,史稱“胡夏”。據(jù)史籍《晉書》的記載:“赫連氏為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后,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xiàn)在要根據(jù)禮法改變這種習(xí)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xiàn)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yīng)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與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統(tǒng)的子孫,皆以鐵伐為氏。愿我的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能征善戰(zhàn)。”自赫胥氏箕子劉元海起,其后代遂以諧音漢字“赫連”為姓氏,稱赫連氏。
赫連氏一族后為鮮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所擊破,族人四散,有取其赫連氏的省文單字為漢姓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四
源于鮮卑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西晉至東晉時期,鮮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族攻破了胡夏國,俘虜了赫連氏王族。結(jié)果后來吐谷渾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連世家的驍勇,遂也以“赫連”為姓氏。
后吐谷渾部為鮮卑的拓跋部所破,赫連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有省文簡化改單字漢姓赫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
⑴滿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滿語為Heseri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當(dāng)時稱紇石列氏。到金國時期,稱女真族紇石烈部,以部為姓氏。赫舍里氏始祖為女真族紇石列部族人(紇石烈部、赫舍哩部),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輝發(fā)河上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黑龍江色欽(今黑龍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龍江塔散堡)等地區(qū)。滿清開國初期,其先祖赫舍哩·碩色巴克什率部歸附后金政權(quán),佟·努爾哈赤大喜,將其部劃歸隸屬于正黃旗滿洲。赫舍哩·碩色巴克什本人就十分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通諸般文字,文學(xué)水平更佳,且作戰(zhàn)英勇,遂由頭等侍衛(wèi)歷著戰(zhàn)功,最終受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之托,成為顧命輔政大臣,授一等公爵,謚文忠。赫舍哩·索尼一族的祖墓在昭陵左掖,其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何氏、高氏、康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滿族赫書氏,滿語為Hesu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國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為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赫書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書氏等。
⑶滿族赫宜氏,又作何葉、和衣、赫葉,滿語為HeyeHala,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國時期稱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團山)、屯昂阿(今黑龍江瑪延河黑河口)、錦州等地。赫宜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何氏等。
⑷滿族赫舒哩氏,滿語為Hesuri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區(qū)。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時期,分改為漢字單姓赫氏、何氏等。
⑸滿族赫爾濟氏,又作和和濟氏,滿語為HerginHala,漢義為“綱紀(jì)”,世居長白山。赫爾濟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
⑹滿族赫爾蘇氏,滿語為HersuHala,世居烏拉地區(qū)(今黑龍江牡丹江)。赫爾蘇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
⑺滿族赫濟哩氏,滿語為HegiriHala,世居輝發(fā)地區(qū)(今吉林輝發(fā)河上游)。赫濟哩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
⑻滿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滿語為Hegiya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濱海雅蘭河)、訥殷(今吉林撫松)等地區(qū)。赫佳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
⑼滿族赫錫赫理氏,滿語為HehiheriHala,世居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尼馬察(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等地區(qū)。赫錫赫理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末民初時期多改為漢姓赫氏。
⑽滿族赫葉勒氏,滿語為HeyelHala,又作何雅禮,世居沈陽。赫葉勒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賀氏、何氏等。
⑾滿族赫哲氏,滿語為HejeHala,世居今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yuǎn)縣一帶。赫哲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
⑿滿族黑赫穆氏,滿語為HeihemuHala,世居黑龍江地區(qū)。黑赫穆氏家的后裔子孫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姓赫氏、黑氏等。
⒀滿族亨奇勒氏,為庫雅拉女真,滿語為HengkileHala,漢義為“叩首”,世居庫雅拉(今俄羅斯濱海渾春河)等地。亨奇勒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末民初多改為漢姓赫氏。
⒁滿族赫爾諾絡(luò)雅蘇氏,滿語為HernuoloyasuHala,世居烏里雅蘇臺(今蒙古烏蘭巴托)。赫爾諾絡(luò)雅蘇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
⒂滿族赫齊拉氏,滿語為Hecila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濱海雅蘭河)。赫齊拉氏家族的后裔子孫在清朝中葉以后大多冠漢姓為赫氏、黑氏等。
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姓氏通譜》、《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
⑴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權(quán)建立后,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為Heseri Hala,世居庫昆地方(北大河,今遼寧阜新)。
⑵蒙古族赫魯克氏,后金政權(quán)建立后,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為Heruk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赫魯克氏的滿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魯克氏的漢姓,亦有為赫氏、魯氏者。
⑶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權(quán)建立后,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羅斯伯力)。赫勒氏的滿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漢姓,亦有為赫氏者。
⑷蒙古族赫錫特氏,后金政權(quán)建立后,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滿語為Hehite Hala,世居克魯倫(今蒙古肯特山)。赫錫特氏的滿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錫特氏的漢姓,亦有為赫氏、錫氏者。
⑸蒙古族赫爾氏,后金政權(quán)建立后,該姓氏亦有滿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滿語為Heru Hala,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赫爾氏的滿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赫氏。蒙古族赫爾氏的漢姓,亦有為赫氏者。
起源七
源于外夷,出自古猶太族人,屬于漢化改姓為氏。猶太族人在史籍《元史·帝紀(jì)》中被稱作“術(shù)忽”;清乾隆年間著作的《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一書中,則稱其為“珠赫”;而在穆斯林的典籍《漢譯塔布》中,則稱之為“朱乎得”。在清朝時期,滿族人以諧音稱猶太族人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簡稱之。之后,有猶太族人便以“赫”為姓氏,稱赫氏,目前多為回族。
融于回族中的猶太族人后裔,對外都一致稱自己為回回,絕不說自己是猶太族人。
遷徙分布
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五位,以盛樂、渤海、太原、京兆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開封市杞縣、平頂山市、周口市扶溝縣、淮陽縣、商丘市夏邑縣、南陽市、漯河市臨穎縣,陜西省的咸陽市、西安市藍(lán)田縣,安徽省的淮北市碭山縣、阜陽市太和縣、阜南縣、亳州市蒙城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裕華區(qū)、欒城縣、滄州市、衡水市棗強縣、邢臺市清河縣、張家口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通遼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山東省的德州市齊河縣、菏澤市、濰坊市濰縣、威海市文登縣、聊城市茌平縣、棗莊滕州市,江蘇省的徐州市沛縣,吉林省的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的丹東市鳳城、朝陽市北票縣、海城市、撫順市、瓦房店市、本溪市、鞍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黑龍江省的大慶市、牡丹江市、哈爾濱市雙城縣、訥河市、七臺河市、雞西市虎林縣、雞西市雞東縣、綏化市青岡縣、佳木斯市、齊齊哈爾市,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陽區(qū)、枝江市百里洲,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柳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臺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墨西哥等地。均有赫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