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2 11:49:55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翦姓的來源_翦姓起源_翦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翦氏本姓哈,其先出自信仰佛教的西域哈密,宋時為西域望族。元太祖(應(yīng)為元世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屢從征伐。有哈勒者,嘗從太祖征西夏部落,屢戰(zhàn)克捷,以軍功封折沖將軍。自是族屬東徙,世仕元代,是為翦氏先世東徙之始。明興,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八十勇武有韜略,屢著戰(zhàn)功,太祖嘉之,以其翦除寇盜,賜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是為翦氏得姓之始。洪武五年,太祖封八士為荊襄都督、鎮(zhèn)南定國將軍,加太子太保銜,命其
鎮(zhèn)守辰常一帶。是年,湖廣辰州四十九洞及九溪衛(wèi)、水坪、散毛、菉溪等蠻夷,連結(jié)作亂,侵掠旁郡。八士奉旨討之,凡克四十八洞。后又攻銅鼓、五開、曹滴、騰浪、篤美、洪州、古州等蠻,平之。洪武十四年五月,武溪蠻復(fù)叛,八士又奉旨進討。諸蠻望見‘翦’字旌旗,皆竄逃無跡。自是諸蠻懾服而五溪以安。洪武十六年,論平蠻功,晉封八士為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洪武二十二年,卒于軍,奉旨敕葬常德關(guān)外黃龍岡。是為翦氏南遷湖廣之始。八士有子曰拜著,原任荊襄都督府總兵,自幼隨父征討,習(xí)于攻戰(zhàn)。八士卒,拜著襲其官。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旨討五開、曹滴諸洞蠻,平之。洪武二十二年,又奉旨進討云貴諸蠻,屢奏虜功。論功晉封靖邊將軍,加太子太傅銜,誥授光祿大夫。其后亦卒于軍。奉旨仍葬常德東關(guān)外黃龍岡。朝廷以八士父子,平蠻有功;又念其同死邊疆,乃命子孫世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仍率‘翦旗營’營兵,屯田常德桃源,戍守武陵。并敕建‘建功樓’于桃源陬市屯戍之地,以昭忠烈。拜著生二子,長曰常蒲,次曰常黎。拜著卒,常蒲襲職為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常蒲旋辭官北歸西域回部。八士之副將,亦多隨從回籍。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自是翦氏之族,或在夷狄,或在中國,而常黎者,實為湖廣翦氏之始祖。常黎生原狄,原狄生成,成生祥,祥生錠,仍世襲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錠生柯,改授洞庭守備。自常黎以后五世誥敕盈館,棨戟臨門,赫然為世祿之家。以后失其官爵,遂為黎庶。自前明迄今,子孫繁衍。分居湖廣、廣西等地,或力田為農(nóng),或服賈為商,皆聚族而居。尊奉回教。雖亦漸習(xí)漢人文書,然至今不與漢人通婚姻。至其勇敢好斗,則猶有先人之遺風(fēng)焉。”
與賽福鼎談翦伯贊的“翦”
(1950年)夏,賽福鼎來北京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議,閉幕那天,毛澤東一直把他帶到自己的家里。在談到新疆問題、維吾爾族為國家的統(tǒng)一作出過重大貢獻時,毛澤東說:“你知道翦伯贊嗎?”他仿佛想起什么,沒等回答,又說:“他是北大的教授,是你們維吾爾人。他的家在湖南桃源縣,但祖籍是新疆。”“什么時候遷居湖南的?”“明朝初年。”“他的名字好像很特別。”賽福鼎說。“是的,他的名字不像一般維吾爾族那樣本名加父
名,他是有姓的。‘翦’就是姓,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的。”接著,毛澤東講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他說:“明朝初年,湖南常德和湘西一帶土司發(fā)生叛亂,新疆維吾爾有一位勇武善戰(zhàn)的將軍,叫哈八十,朱元璋就命他率領(lǐng)一支由維族和回族組成的軍隊前去平叛。這支軍隊不僅平息了常德、湘西的叛亂,而且平息了貴州、云南等地的叛亂,為明朝南方的安定立了大功。事后,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哈八十為‘鎮(zhèn)南定國將軍’,賜姓‘翦’,意為‘翦除禍患有功’,又在常德賜封土地,哈八十的后代就在這塊御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下來了,翦伯贊就是那位哈將軍的后裔。”“他們是不是已有了很大變化?”賽福鼎問。“盡管他們的語言變了,但從他們的習(xí)俗、服飾等仍可以找到維族的特征。有機會你可以去那里看看。”毛澤東向賽福鼎建議說。(揣振乎著《萬方樂奏》,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103頁)
“他為什么姓諸葛?”
(1951年)年底,毛澤東沿津浦鐵路南下視察,車到濟南,在火車上召見濟南市委書記、市長谷牧。他對濟南市的工作給予肯定后,接著就話題一轉(zhuǎn),天南海北,上下古今地談了起來。毛澤東問:“諸葛亮是哪里人?”谷牧答:“祖上是山東臨沂人,后來移居湖北襄陽。”“他為什么姓諸葛?”谷被問住了。毛澤東說:“你讀過陳壽的《三國志》嗎?《諸葛瑾傳》里頭有個注,說明孔明的先世本姓葛,原籍諸城,后來移居陽都(即臨沂,治所在今沂南縣)。當?shù)馗鹗鲜谴笞,排外性強。孔明的先人因本祖來自諸城,故自姓諸葛,以別于當時葛姓。后代相沿,就姓了諸葛。”(《黨史信息報》2002年10月16日)
“你知道為什么叫聞喜?”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聽取陶魯笳匯報山西地區(qū)缺水,有引黃河水入汾河的設(shè)想時,他又問:“你們山西有個聞喜縣,你知道為什么叫聞喜?”陶魯笳說不知道。他說:“漢武帝乘樓船到了這里,正好傳來在南越(即現(xiàn)在的越南)打了大勝仗的捷報,漢武帝就給這地方起名為聞喜。漢武帝那時就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行駛,可見當時汾河水量很大,現(xiàn)在汾河水干了,我們愧對晉民呀。”(陶魯笳《一個省委書記回憶毛澤東》,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5頁)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翦蠹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翦蠹氏,亦稱翦蟲氏、剪蟲氏,亦簡稱剪氏、翦氏,為西周時期所設(shè)置的官職,隸屬秋官所轄,專職負責翦除農(nóng)業(yè)、林業(yè)、家居害蟲。這在典籍《周禮·秋官·剪氏注》中有注釋:“翦,斷滅之言也。”在古代,“剪”、“翦”二字通假互用,都有截斷、滅殺之義,“翦”比“剪”更徹底、更無情、更殘暴。這在典籍《玉篇》中也有記載:“翦,俗作剪。”翦氏屬下設(shè)置下士一名,史一名,徒兩名。由于剪翦氏屬于經(jīng)驗型官職,因此多為世襲。為了幫助各國消滅害蟲,周定王姬瑜在執(zhí)政的第十年(公元前597年)還將經(jīng)驗豐富的翦氏分贈給各諸侯,這個事件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有記載:“王將其翦以賜諸侯。”到了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quán)亦仿周制,設(shè)置有翦蠹中士(翦蟲中士)之職,屬正二命官階(正八品),下設(shè)翦蠹下士(翦蟲下士)等附屬官員,隸屬于秋官府司管轄。
在翦蠹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翦氏、剪氏、蠹氏、蟲氏等,與剪氏一樣,皆世代相傳至今,其翦氏史稱正宗。
第三個淵源
源于佛教回鶻族,出自明朝時期佛教回鶻族將領(lǐng)哈常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記載:“明有剪成,曾任衛(wèi)千戶。”剪成,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受明太祖朱元璋調(diào)遣率軍南下、時任常德指揮使的佛教回鶻族將領(lǐng)哈勒·八十的后裔。傳說,因哈勒·八十守邊有功,剪除了許多前朝敵對勢力,因此明太祖賜他姓氏為‘剪’,并改“八十”為“八士”,還封給他湖南桃源縣良田一千一百七十畝,此后稱剪八士,世代定居桃源,繁衍后代。經(jīng)湖南省圖書館研究推斷,實際上,剪氏是哈勒·八十的后代哈常黎以居住地名稱改為剪氏。其兄長哈常蒲依然稱哈氏,后返回新疆原籍(今新疆庫爾勒),“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桃源縣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特別是桃花源,因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文意幽深奧美,引多少墨客騷人尋求其處,吟詩作賦。哈常黎忘情于桃源山水,尋幽探勝,始居桃源鄒溪,即后來的左千戶所駐地。鄒溪臨沅江,溯江而上,船行三十余公里,就到了桃花溪,與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今湖南剪市)。剪刀溪,是因為有兩條溪流于此合流入沅江,溪流分岔似剪刀,故名。哈常黎到了風(fēng)景如畫的剪刀溪,流連忘返,筑廬于此。為了更好地融匯到當?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決心,于是改哈氏為剪氏。以邑為氏,乃取氏的通例。該支哈姓翦氏初為剪氏,傳說其族后因以“剪”作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為“剪”的正字“翦”,到現(xiàn)在為止,湖南還有些地方“翦”、“剪”皆作為姓氏通用字,如在華容縣就如是。該支翦在何時改“剪”為翦?湖南省圖書館的學(xué)者認為,最早也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后,因為在清道光三年的《桃源縣志》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還是“剪八士”、“剪敗著”等,其中的“剪敗著”也因為“敗”字不雅,改記為“剪拜著”。
遷徙分布
翦氏是一個多源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九百六十七位,與剪氏一樣,翦氏以范陽、長沙為郡望。
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桃源縣楓樹維回鄉(xiāng)與青林回維鄉(xiāng)以及漢壽縣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xiāng)和鼎城區(qū)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鄉(xiāng)。其始祖哈八士來自當時信仰佛教的新疆哈密石橋河,因幫明朝驅(qū)剿南方的蠻族入侵有功,被明太祖欽賜“翦”姓,封鎮(zhèn)南將軍,奉命駐守常德,后人也就此安居下來,成為中國維吾爾族的第二故鄉(xiāng);鼐S村里的維族風(fēng)情極濃,每年的開齋、古爾邦和圣紀三大節(jié)日時前往清真寺做禮拜。最有意思的是,誰能想到,在遠距新疆數(shù)千公里的內(nèi)地,竟也能領(lǐng)略到純正維族人的生活習(xí)俗。而其余翦姓都是由此移居出去。
今北京市,天津市,湖南邵陽、益陽、張家界、龍山、華容,河南長葛尹家堂,河南臨潁張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臺灣省臺北縣、高雄市左營區(qū),重慶酉陽等地,均有翦氏族人分布。
民國末年,翦凝宏、翦震世、翦清廉、翦萬君遷臺灣。至今全國翦氏總?cè)丝?066人(1996年)。
桑植翦氏:清同治年間自桃源熱水坑遷桑植竹葉坪甄家峪。后人分布在竹葉坪、谷羅山兩地。
河南翦氏: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zhèn)尹家堂維吾爾族(翦氏)之祖翦崇夷,是翦八士的八代四房梅公之曾孫,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定居河南長葛。至今三百余年,已繁衍十五代維吾爾族的翦氏家族700余人。1998年11月8日,他們在迷失300多年之后,重新回歸祖先的民族和宗教(伊斯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