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6-03-03 11:29:06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杞姓的來源_杞姓起源_杞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杞(qǐ)姓源出有: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姒姓,出自西周時期諸侯杞國,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二》中記載:“杞氏,姒姓,夏禹之后。”據(jù)史記《正義括地志》中的記載:“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地理志>云古杞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后于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司馬遷描述道:“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fā)尋找到夏禹的后人東樓公,賜封杞邑(今河南杞縣),以持禹祀。東樓公在其地建立了杞國,與陳國同宗同源。杞國之境起初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一帶,后遷至今山東省濰坊市下轄的安丘市東北部一帶。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在楚惠王親率大軍發(fā)動進攻杞國之戰(zhàn),杞國就此亡國,第二十一世君主杞簡公姒春成了末代君主。
滅國后的杞國王族后裔逃奔到魯國,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杞氏,世
代相傳至今;另一部分族人以杞侯為夏后氏之后裔的緣故,改稱夏侯氏復(fù)姓,后來該支夏侯氏在沛國譙郡生息繁衍的族人中,到東漢晚期出了一個著名歷史人物夏侯孟德,就是魏武帝曹操。
第二個淵源
源于彝族,出自宋、元時期云南大理國彝族自杞部,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云南大理國自杞部,是一個古老的彝族部落,主要活動在貴州、廣西邊界地區(qū)和云南楚雄一帶,其部落酋長在段氏大理國中曾任水兌分司吏,負責(zé)糟糧、物資的運輸。宋、元朝之際,大理段氏政權(quán)歸順了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從此成為元朝政府的傀儡。到了明朝初期的洪武十四年秋季(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軍藍玉和沐國公沐英率大軍討伐尚據(jù)守云南地區(qū)的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而已經(jīng)成為傀儡政權(quán)的大理政權(quán)段氏王族卻忠于已經(jīng)滅亡的元朝,積極抵抗明軍入滇.其時,彝族自杞部酋長卻首先率部投靠了明軍統(tǒng)帥沐國公,并輔助明軍打開了進擊云南的通道,大戰(zhàn)之后,滇境歸明。
自杞部,有后裔子孫按漢制以漢姓“杞”為姓氏者,后亦有改豈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杞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三十六位,多以齊郡為郡望。
據(jù)《元和姓纂》卷六“杞”云:“姒姓,夏禹之后。周武王封東樓公于杞,后為楚所滅,子孫氏焉。(望出)齊郡。齊有杞殖,字梁。今齊州有杞氏。又《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以國為氏》:“杞氏,姒姓,夏禹之后。成湯放桀,其后稍絕;武王克紂,求禹后,得東樓公,而封之于杞,……子孫以國為氏。”杞姓氏族早已引起研究者之注意,但目光往往只固定在傳為杞國所在的河南杞縣或山東昌樂兩處地點上,故頓感處處鑿枘、種種不合。如顧頡剛先生云:“杞國在今河南開封道中間的杞縣,莒國在今山東濟寧道東北的莒縣,兩處相去千里……”而今杞器的出土與杞國故都的考定,遂使此項疑竇頓解,障翳一清。關(guān)于杞國研究的概括情況大體是:自清道光以來,在新泰市境出土一批有關(guān)杞國的青銅器,其銘辭皆有“杞伯”之文,于是開始引起學(xué)界重視,有學(xué)者認為此為杞國曾東遷新泰之證。但因匱乏旁證,其說少為人知。至20世紀80年代新泰又相繼出土了與杞關(guān)系密切的“淳于”等戈,湮沒千年的杞史漸次浮出水面。1999年中國先秦學(xué)會在新泰召開“全國首屆杞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對杞國史進行集中探討。最后“與會絕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最晚至春秋時起,杞國就遷于今山東新泰定都,新泰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杞國古都的地位是有據(jù)可查。”(秦秘《“全國首屆杞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學(xué)術(shù)綜述》,載《杞文化與新秦》)據(jù)《中國行政區(qū)劃·歷史地名索引》載:“杞:姒姓古國,初在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后在淳于(今山東省安丘東北),戰(zhàn)國初為楚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