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當前位置:首頁 > 姓名算命 > 姓氏起源 >

良姓的來源_良姓起源_良姓的來歷

更新時間:2016-03-02 10:26:47 來源:大家找算命網(wǎng) 作者:八字算命大師

良姓的來源_良姓起源_良姓的來歷

良姓的來源_良姓起源_良姓的來歷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去疾子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十陽》中記載:“良氏,姬姓。鄭大夫。其族有良佐。”這在史籍《左傳》中也記載:“鄭大夫良霄。鄭穆公之子字良之后。”在史籍《鄭通志·氏族略》中亦記載:“姬姓。鄭穆公子子良之后。”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姬子蘭(公元前627~前605年在位)有個庶子叫姬去疾,字子良。鄭穆公是周文考之裔,始于周宣王姬靜(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封其弟姬友于鄭(今河南新鄭),是為鄭桓公。數(shù)傳至鄭文公,其庶妃夢見了蘭花,而生鄭穆公,知其必昌達姬氏之裔。后果然生子有十三人,即:世子姬夷、公子姬堅、姬去疾(字子良)、姬喜(字子罕)、姬馴(字子駟)、姬發(fā)(字子國)、姬嘉(字子孔)、姬偃(字子游)、姬舒(字子邱)、姬豐、姬羽、姬然、姬志等。

在姬去疾的后裔子孫中,有取先祖之字(子良)為姓氏者,稱子良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良氏正宗。姬姓良氏族人大多尊奉姬去疾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宣王熊良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按史籍《史記·帝世本記》的記載,自少典氏第三子黃帝始→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季連→時敘(附沮)→春秋時期的楚國君主世系為:鬻熊(穴熊)→熊師→熊狂→熊繹→熊艾→熊黑→熊旦→熊甚→熊揚(煬)→熊渠→熊延→熊嚴→熊徇(季徇)→熊鄂→熊儀(若傲)→熊坎(霄傲)→熊通(楚武王)→熊貲(楚文王)→熊惲(楚成王)→商臣(楚穆王)→熊侶(楚莊王)→熊審(楚共王)→熊居(楚平王)→熊珍(楚昭王)→熊章(楚惠王)→熊中(楚簡王)→熊當→熊疑(楚悼王)→熊良(楚宣王)→熊商(楚威王)→熊槐(楚槐王)→熊橫(楚頃襄王)→熊元(楚考烈王)。

在楚宣王熊良的后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良氏。

第三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古地名良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左傳·昭十三年》記載:“秋,晉侯會吳子于良。”又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下邳有古良城,幽州有良鄉(xiāng),必有以地為氏者。”

春秋、戰(zhàn)國、秦、直至漢朝時期的古良城,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北部三十公里處。居于良城的住民中,很早就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良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秦、漢兩朝時期官吏大良造,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大良造,戰(zhàn)國初期為秦國的高級官職,職掌軍政大權(quán)。據(jù)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顏師古的注釋,“大良造”又為爵位,在商鞅變法過程中,共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大良造”列為第十六級,亦稱“大上造”,與第十五級的“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自從秦國第一位君主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設立了相國掌握軍政大權(quán)制度以后,“大良造”主要用作賞賜爵名,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曾沿襲使用。

在大良造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大良氏,后省文簡化為良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秦末漢初著名謀士張良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戰(zhàn)國末年,秦始皇滅六國,韓國之世胄孫韓咸時為韓國將軍,因國亡家破,與秦國有不共戴天之仇,遂聯(lián)絡原韓國左相張良,兩人共謀報秦滅韓之仇。張良、韓咸二人陰蓄甘死之士,準備乘秦始皇出游之時偷予擊殺。不料后因失誤而敗事,秦始皇判斷是六國遺臣所為,遂下密令遣捕役四處緝拿。韓咸亡渡黃河,及舟半渡,捕役執(zhí)之而詢姓,惶惶不能語,時在臘月,惟手指河以示寒(韓)姓,捕役以為姓河,問曰傍水乎,答曰傍人也,遂登記為何姓,幸免于難。脫難過河后,韓咸流亡于江淮,因懼秦虐,攜妻羌氏遁于廬江縣,隱于江東要津,以何為姓,造舟以渡行人及務農(nóng)為生。而張良則慌忙逃入西楚項氏軍中,投靠項梁。后在楚、漢之爭中,在仔細比較了“力拔山兮”與“高陽酒徒”之后,張良決意轉(zhuǎn)而扶持劉邦。張良,字子房,聰穎智謀,決事果斷,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張良一路扶持劉邦坐上大漢王朝的寶座后,劉邦大封官爵,當時在所有的功臣中,宰相蕭何得賞最多,為八千戶。而賞張良,劉邦卻大封三萬戶,當時張良只取一萬戶。漢高祖為留住張良,特封賜張良為留候,然而張良“辭富貴而擁天下”,功成身退,悄然隱匿。漢高祖劉邦曾多次派專使尋找張良,偵騎八出,無奈張良隱匿不出,“諸專使皆無功而返”。傳說,張良為避劉漢,“收弓不張”,曾易姓為良氏,巧妙地居住在長安城內(nèi)。畢竟張良計高數(shù)籌,“小匿于澤,大隱于朝”,至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夏,張良病逝于長安。張良的長子張不疑,后三年嗣留侯,到漢文帝五年除爵。當時張不疑仕漢帝,為大夫,坐輿門大夫旦殺故楚內(nèi)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失侯,后裔徒陽陵,直至漢孝文帝時(公元前179~前163年),張良之孫張典官遷清河太守,其族方再顯現(xiàn)。

張良的次子張辟疆在十五歲時即官至侍中,當時漢惠帝逝世,呂后哭而不泣,張辟疆遂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后,拜外戚呂公、呂產(chǎn)為將軍、大臣,以免殺身之禍。其后,張辟疆不知所終。據(jù)傳,張辟疆亦易姓為良氏,避于晉上黨(今山西長治),其后裔良燮在東漢時期方顯現(xiàn)。

第六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東漢時期著名劇盜尹良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史書記載,在東漢光武帝劉秀執(zhí)政的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說降了強賊尹良,漢光武帝劉秀嘉其功而嘉封其為“海昏侯”。沈戎卻辭而不受,乃舉家避地徙居會稽郡烏程縣余不鄉(xiāng)(今浙江紹興烏鎮(zhèn)),遂世家焉。沈戎,公元?~58年,字威卿,祖籍安徽。東漢初期為光祿勛,掌守衛(wèi)宮殿門戶,后遷九江從事,累遷濟陽太守。后來在漢明帝劉莊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又封沈戎為“述善候”,不久病逝,葬于余不鄉(xiāng)的金鵝山。自晉、宋、齊、梁諸朝代以下,凡是族出余不鄉(xiāng)的沈氏族人,皆是沈戎的后代。

在沈戎舉家避地徙居至會稽烏程縣之余不鄉(xiāng)時,尹良對沈戎視爵如土的氣節(jié)欽佩無比,決心易惡為善,遂終生跟隨沈戎,并將子孫后代之姓改為良氏,其后裔子孫后來遷居泗州,再遷居蘇州,皆以良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屬于蒙古族兀良合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兀良合氏,出自大蒙古汗國的兀良合部札兒赤兀惕氏族。兀良合亦稱烏梁海,后來其酋首者勒篾就是成吉思汗時期最驍勇善戰(zhàn)、忠誠無比的四杰之一,被成吉思汗賜予水草肥美的東蒙古草原,今東蒙地區(qū)的喀喇沁旗札薩克、臺吉的蒙古族人均為兀良合部的后裔。

后來,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Ouriyangqa Hala,其后裔子孫的漢化姓氏有良氏、梁氏、烏氏、何氏等。

第八個淵源

源于滿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良佳氏,滿語為Lianggiya Hala,世居沈陽,后有冠漢姓為良氏、梁氏者。

②滿族色哷哩氏,即明朝時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為穢貊后裔、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滿語為Sereri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等地,后有冠漢姓為良氏、哈氏、鐵氏者。

③滿族泰楚嚕氏,亦稱太楚魯氏、臺褚勒氏、泰楚拉氏,穢貊后裔,明朝時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為穢貊后裔、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滿語為Taicuru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音楚(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等地,后有冠漢姓為良氏、楚氏、邰氏、盧氏、改氏、泰氏、魯氏者。

第九個淵源

源于土家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今少數(shù)民族土家族、壯族中皆有良氏,出自元末明初鎮(zhèn)邊明軍的后裔,為融合于土家族、壯族中的漢族姓氏。

遷徙分布

良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單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五百九十四位,多以吳興、咸陽為郡望。

今上海市的松江區(qū),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景縣、黃驊縣,山東省的魚臺市、平邑縣、平度縣、昌樂縣,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烏海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均有良氏族人分布。

上一篇:來姓的來源_來姓起源_來姓的來歷
下一篇:令狐姓的來源_令狐姓起源_令狐姓的來歷
相關(guān)文章
沈姓的來源_沈姓起源_沈姓的來歷 東方姓的來源_東方姓起源_東方姓的來歷 強姓的來源_強姓起源_強姓的來歷 媯姓的來源_媯姓起源_媯姓的來歷 暢姓的來源_暢姓起源_暢姓的來歷 野姓的來源_野姓起源_野姓的來歷 逄姓的來源_逄姓起源_逄姓的來歷 烏孫姓的來源_烏孫姓起源_烏孫姓的來歷 勵姓的來源_勵姓起源_勵姓的來歷 士姓的來源_士姓起源_士姓的來歷
推薦欄目
生辰八字運勢運程在線排盤抽簽情侶速配民俗預測姓名測試手相圖解面相圖解痣相圖解風水知識周公解夢趣味測試節(jié)日祝福陰陽歷轉(zhuǎn)換萬年歷
如果您不想在當前使用的電腦留下您的算命記錄,請點擊首頁的“重新測試”按鈕,如果沒有此按鈕,說明您的信息已經(jīng)清除
周易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算卦習俗同樣有著長遠的影響,請科學的對待它們,不要執(zhí)迷其中。
The main provision of this Web site:Free fortune-telling and forecast.
Copyright © dajiaz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大家找算命網(wǎng)